通衢大道之中, 亦有閒, 心苟能閒, 何必江湖爲山林爲? 余舍傍于市, 日出, 里之人市而閙, 日入, 里之犬羣而吠, 獨余讀書安安也. 時而出門, 走者汗, 騎者馳, 車與馬旁午而錯, 獨余行步徐徐, 曾不以擾失余閒, 以吾心閒也. 彼方寸不擾擾者, 鮮矣, 其心各有營爲. 商賈者【缺】錙銖, 仕䆠者爭榮辱, 田農者【缺】耕鋤, 營營焉, 日有所思. 如此之人, 雖寘諸零陵之南, 瀟沅之間, 必叉手坐睡, 而夢其所思, 奚閒爲? 余故曰, “心閒身自閒.”
李德懋(1741~1793), 『(嬰處文稿)』2券, 「(原閒)」
夫雲之爲物也, 溶溶焉洩洩焉. 不滯於山, 不繫於天, 飄飄乎東西, 形迹無所拘也. 變化於頃刻, 端倪莫可涯也. 油然而舒, 君子之出也, 斂然而卷, 高人之隱也. 作雨而蘇旱仁也, 來無所着, 去無所戀通也. .
李奎報, (1168~1241), 『(東國李相國集)』 「(白雲居士語錄)」
生也一片浮雲起
死也一片浮雲滅
浮雲自體本無實
生死去來亦如然
獨有一物常獨露
澹然不隨於生死
亘璇(1767∼1852), 『作法龜鑑』 (卷下)
余素貧賤, 客有過余者, 問余之名, 若有慽慽色, 而自言曰: “名可使富人之貧也, 貴人之賤也.” 請余以改名. 余整襟危坐曰: “此名乃吾祖之肇錫, 則余何敢改爲? 噫! 貧與賤, 亦莫非自反處也. 余若知善之當爲而爲善孜孜, 則天必降福, 惟日不足. 顧不肖無狀, 不體吾祖錫名之本意, 甘心暴棄, 年今四十, 而尙無一善之可稱, 其貧賤理所然矣, 何關於名之改不改哉? 古人云: ‘禍福無不自己求之.’” 客憮然而歸, 因記其說
張福樞(1815~1900), 『(四未軒集)』卷6 「[不改名說]」
正宗十五年, 辛亥春二月, 上閔士庶貧窶, 男女婚媾, 或不以時, 敕京兆五部, 勸成, 期遠者趣之, 官助資裝錢五百布二端, 月輒以聞. 時惟西部申德彬之女, 年二十一, 金禧集年二十八, 二人愆期. 六月初二日, 上曰: “予念五部多鰥曠, 勸而昏者, 無慮百數十人, 惟西部二人, 禮未克成, 烏在其導天和而諧物性也. 事貴齊始, 政期勉終, 可勸德彬禧集, 俾完好事.” 言旣定, 上喜曰: “匹夫匹婦, 爰得其所, 未有如金, 申夫婦機會巧湊, 非常可喜, 若此之奇也.”
丁若鏞(1762~1836), 『(牧民心書)』 「(愛民)」 第3條 「(振窮)」 , 「[勸婚之政 是我列聖遺法 令長之所宜恪遵也]」
水流任急境常靜
花落雖頻意自閑
不似世人忙裏老
生來未始得開顏
李滉臨文啓曰, “古人先讀小學, 涵養本源, 故大學先言格物致知. 後人不讀小學, 故學無根本, 不能知格致之功. 小學非但年少所讀, 長成之人, 亦可讀也. 小學之書, 流布東土已久, 而人無能知其大義. 有金宏弼, 聚徒講明, 其書大行於世. 至於己卯年, 人皆以小學爲本, 不幸, 賢人君子陷於罪網, 至今閭巷之間, 無讀小學之人, 此敎化不明之致也. 自上雖進講大學, 而小學亦可留覽也.”
- 『宣祖實錄』 11月 4日(乙卯)
說不違理 已是咆哮無禮 非學者求益之道
-李滉(1501~1570), 『(退溪集)』
三十東倭定
老衰北狄何
手摩一古劒
爲國淚成河
憤世仍成疾
如狂又如癡
老將無用武
日夜占天時
崔希亮(1560~1651), 『(逸翁文集』
先生五十歲, 尙未有家. 初卜于霞峰, 中移于竹谷, 竟定于退溪之上. 宅西臨溪作精舍, 名曰寒棲; 引泉爲塘, 名曰光影. 植以梅柳, 開以三徑. 前有彈琴石, 東有古藤巖, 溪山明媚, 宛然成一別區焉. 丙辰歲, 誠一始展拜于此, 左右圖書, 焚香靜坐, 翛然若將終身. 人不知其爲官人也.
金誠一(1538~1593) 『(鶴峯集)』 「(退溪先生言行錄)」
好雨留人故不晴
隔窓終日聽江聲
斑鳩又報春消息
山杏花邊款款鳴
申光漢(1484~1555) 『(企齋別集)』 券4 「(阻雨 信宿神勒寺)」
大恩割恩, 大慈割慈, 大憐割憐, 大愛割愛. 位卿相祿千鍾, 人孰不愛? 惟隱士最愛, 慮其有喪失逐奪也, 故初不居焉. 深閨軟沈, 調靑昵紅, 人孰不愛? 惟釋氏最愛, 懼其有睽離思眄也, 故初不交焉. 千紅萬白, 品色行香, 人孰不愛? 惟余最愛, 恐其有春去風雨也, 故初不有焉. 世人之愛, 淺之愛也, 余之愛花, 愛切也. .
李鈺 (1760-1815), 『(潭庭叢書)』 「(花說)」